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拓展了人們溝通交往的便利空間,同時提高了對于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能力的要求。因此,溝通與交往已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對于聾人來說,聽覺障礙給語言的發展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和困難,同時影響了聾人溝通與交往技能的成長過程,這一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聾人融入主流社會的進程。
作為特殊教育學校,承擔著聾人的思想、知識、技能的培養工作。對于聾人出現的典型性交往障礙不但不能忽視,更應當把這個問題提高到一定高度,更應當立足校園,著眼社會,解決聾人溝通交往的障礙,提高聾人溝通交往的技能和技巧。多年來,學校一直致力于從課程設置入手,拓寬課程設置空間,根據聾人身心特點,深挖課程資源,采用有效的干預策略,不斷提高聾生溝通交往的能力。
一、 提高溝通交往能力的工具性課程——語文課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也是語文課程的基本職能。在特校設置的語文課程也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和職能。
(一)、在語文課堂上促進聾生手語的發展,促進漢語的學習,掌握溝通交往的工具,為交流提供工具支持。
現代聾教育理念認為,手語是聾人的母語,是聾人的第一語言,只有及早的發展聾人的手語,才能更好地發展聾人的思維,才能進一步掌握第二語言——書面語。所以,在聾生班一至三年級宜加大語文課的課程量,以每周開設10節為宜。平均每個學習日兩節。這樣,可以讓聾童在10歲前盡量發展和完善手語,能學會約2000個詞匯和約1000個句式,能掌握基本的交流語言工具,滿足日常的溝通交流的需要。
(二)、在語文課堂上教會聾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溝通與交往提高自身內在能力。
語文課程是思維的課程,從內容上看,有很多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例厄,從教學模式上看,也是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模式。在聾生班的語文課堂上,通過長期的練習,從實踐到內化,使聾生大量運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既能充分地發展思維,也能為溝通交往提供扎實的內在的思維寄出,提高溝通交往的內在能力。
(三)、在語文課堂上讓聾生認識周圍的世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交流形成獨特個性魅力奠定基礎。
聾校語文課程,從內容上看,還承載著豐富的知識,對周圍世界有著從淺到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論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知識的傳導和探討中,逐步形成了聾童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為溝通交往奠定了個性魅力基礎。
(四)、在語文課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學會與他人交流和相處,為交流創設模擬情景,在探究中學會思考、在合作中學會分享。
新課程教育理念認為,單一的、壓制性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不在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需要,更不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而應該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聾童亦然。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中,聾童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到學習中,能動地與周圍的人進行知識的交流和內心感受的分享。這樣,聾童就慢慢地形成了與身邊的人進行溝通交流的習慣,學會了信息的收集和分享。
二、 提高溝通交往能力的規范性課程——溝通交往課
交往與溝通是在不同情況下,借助各種社會形式、手段實現的,因此具有極其明顯的功能特性。聾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通過學習感知不同的社會交往情景,獲得與不同交流對象溝通交往的內容,積累以積極態度情緒進行溝通交往的經驗,同時還需要通過學習掌握不同的溝通交往手段,掌握運用語言和其他交往形式來達成溝通目的的技能。溝通與交往課程為聾生提供專門系統地學習溝通技能的機會,有目的有計劃地提高聾生溝通與交往能力。
(一)、在溝通與交往課堂上,正確認識手語對于聾人溝通交往的作用。
手語是聾人的母語,是聾人的第一語言,它同漢語一樣有自己獨特的語法特點和表達形式,是一種簡潔明了、表現豐富的視覺語言,是聾人溝通與交流的重要的形式。
關于手語的地位問題,現在是國內聾教育界的焦點問題。從西方聾教育的先進理念來看,早已經從國家法律和社會認識上確定了手語的獨立語言地位。而在國內,自從有聾教育開始的一百二十多年來,聾人就一直開始較為普遍地使用手語。但手語究竟是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是不是聾人的第一語言,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借鑒國外的先進聾文化理念,結合國內聾文化的實際,手語應該有其不可動搖和辯駁的語言地位,更是聾人日常交流的主要的語言工具。在溝通與交往課堂上,教者首先應該樹立一種正確的手語觀,引導聾童正確認識自己語言的地位和功能,讓聾童更加大膽、自信地在交流中使用手語。
(二)、在溝通與交往課堂上學會溝通與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需要很多的技能和技巧,有很多的原則需要遵循,有很多的禮儀需要注意。而聾童由于知識和思維的局限,造成不能形成系統的、完善的、適應社會的溝通交流的原則;線性而直接的思維模式還可能忽視交往中的一些禮儀問題,從而造成溝通交往障礙。在溝通與交流課堂上,教師應該從技能和技巧入手,常抓禮儀規范,既要提高聾童溝通交往的內在能力,也要規范溝通交往的外在禮儀。
(三)、在溝通與交往課堂上學會其他溝通方式的運用。比如口語、書面語、手機短信、網絡等。
手語是聾童的第一語言,也可以說是聾童的首選交流工具。但手語的交流存在很打的對象局限性,它只能與會手語的聾人和懂手語的聽人進行暢通的交流。要拓寬聾童溝通交流的社會范圍,讓聾童最大化地融入到主流社會,就必須還要學會其他的交流方式。最主要的方式有口語和書面語。如果聾童有一定的口語能力,就可以采用口語的形式;如果沒有口語能力,最主要還是采用書面語的形式?,F代社會溝通交流的渠道也有很多,不再是傳統單一的面對面得交流,還可以采用手機短信、網絡等方式。
三、 提高溝通交往能力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課。
(一)、在綜合實踐課堂上體驗社會環境,認識溝通交往的重要性。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無論是工具性學習還是技術性的學習,都需要到實踐中去檢驗。所以,綜合實踐課對于聾童的溝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尤為重要。在綜合實踐課中,可以讓聾童更貼切地體驗周圍的環境,能在環境中更深刻地體會溝通交往的重要性。所以,在綜合實踐課中,應當讓聾童融入到身邊的各種環境中,在實際環境中去歷練技能,去探索方法和技巧。
(二)、在綜合實踐課堂上消除溝通交往過程中膽怯、自卑等消極心理。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作為把手語當成是第一語言的聾童來說,在實際溝通交流過程中使用第二語言,甚至其他語言進行交流時,難免會有膽怯、自卑的心理。這是一個認識和適應的過程。在綜合實踐課中,應該大膽地鼓勵聾童使用各種既會的語言,各種能采用的方式。形成“重效果不重方法”的交流理念。
(三)、在綜合實踐課堂上促進語言的發展。
社會的知識遠遠大于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聾童的語言,主要來自課本上的詞匯。在綜合實踐的過程中,可以讓聾童接觸更多的事物和現象,從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聾童的語言系統,為聾童暢通、深入的溝通交流提供工具性的支持。
通過以上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采用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以聾生為本,從聾生自身特點出發,有效地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深入挖掘課堂教學中的溝通交往資源,一定會更好地提高聾生溝通交往的能力,為聾人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