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版)(以下簡稱《課標》)的出爐,新一輪培智學校課程改革即將進行。從已印發給特殊學校的《課標》看,“生活”仍是培智學校教育的中心,“適應”仍為培智教育的主線,生活適應依然是培智學校核心課程之一。
生活適應能力弱是智力障礙兒童的重要特征之一,常阻礙了其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為了提升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生存能力與發展程度,生活適應教育必然成為智力障礙兒童教育的重要方面,而“適應生活”也已然成為培智學校課程改革的重要培養目標。因此,從智障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有必要開發一套適合智障學生發展特點與需要的生活適應教材,幫助兒童掌握生活常識與技能,早日融入主流社會。
一、生活適應課程的開發原則
培智學校的生活適應課程應堅持“育人為本”為首要原則,強調智障兒童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具備自主管理自身生活的能力。因此,生活適應課程的內容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智障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家務勞動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核心,關注每一個智障學生的健康成長,幫助學生樹立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觀,重視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自覺地、勇敢地面對各種挑戰和機遇。與此同時,還要兼顧科學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個別化教育原則以及趣味性和可讀性原則。
而生活適應課程的具體課程培養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基本生活知識和核心生活技能。在基本生活知識上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安全衛生知識、自然社會常識、道德情感認知知識等內容。生活技能方面主要是能夠掌握安全防護、衛生處理、居家生活、休閑娛樂、社會交往等基本的技能與方法。
具體到每篇課文編寫時,根據基本生活知識和核心生活技能學習兩個目標可分別設計認知篇和實踐篇。認知篇側重基本生活知識,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圖呈現教學內容,是技能學習的基礎。實踐篇是認知內容的具體化與實踐化,向學生提供核心生活技能實踐操作的范例和多種實踐的機會。認知篇與實踐篇所涉及內容為基本的生活知識與技能,考慮到培智學校學生能力差異較大,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可增加拓展篇。拓展篇是對認知篇和實踐篇的拓展與延伸,內容進一步深化,多為拓展技能。
此外,為了讓教材更具有使用性,每篇課文還可以設計評價篇、學具篇和提示篇。評價篇以評價主體多元化思想為指導,在每一篇課文后都設計教學評價表格,分別讓學生、教師和家長依據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掌握狀況進行評價。學具篇中提供該課文教學中建議使用的教學用具。提示篇則為家長和教師提供該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學環境、教學素材、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參考建議。通過學具篇和提示篇,一方面希望能為教材使用者提供較為科學的指導,另一方面希望能夠促進家校合作,共同采用較為一致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
二、生活適應課程的具體內容
生活適應課程開發大體分為3個階段:課程目標編碼、整合課程目標形成單元課程目標并確定單元主題與內容、單元主題課文編寫。
其中,課程目標編碼主要是確定五碼目標,即將188個四碼目標細化出具體的五碼目標。目標細化秉持“生活化”原則,即考慮智障學生的生活環境,盡量使五碼目標與學生生活環境要求相符合。因此,在細化目標之前,要對學生的生活環境進行調查分析。調查主要從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生活4個方面展開,分析確定學生在每個領域環境中的次級環境,再確定次級環境的主要活動,并離析出主要活動中的基本知識與核心技能,最終形成備選五碼目標。在此基礎上,結合目前常用的生活適應教學目標與校本課程,將188個四碼目標細化為518個五碼目標。
在整合課程目標形成單元主題目標并確定單元主題與內容階段,主要將518個五碼目標進行歸納整理,按照從低到高、從小到大、從里及外、從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認知規律,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日常生活規律和四季時令規律整合到低(1~2年級)中(3~6年級)高(7~9年級)三個學段。每個學段的具體目標按照邏輯關系組成主題單元。單元主題確定后,結合對智障學生生活環境的分析,選擇與學生目前和將來生活密切聯系的活動或話題作為教學內容,形成單元課文。
進入單元主題課文編寫階段,首先要由編寫組成員對目標編碼結果和學生生活環境及需求調查結果進行梳理,分析出本課文所涉及的生活情境、過程、相關器具、注意事項等,討論決定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核心技能、可能涉及的其他知識與技能、使用的主要器具以及注意事項。其次,將課文基本知識按照由簡單到難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序,同時,采用任務分析的方法將核心技能分解成細小的步驟,以此形成課文的邏輯順序。再次,根據所確定課文內容涉及的生活情境、技能以及器具等進行視頻、照片和圖片素材的收集,并將收集到的照片和圖片進行處理以符合教材的使用需要。最后,將素材與課程內容進行匹配,按照邏輯順序,編寫成課文。
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學生能力有所差異,對不同年齡段課文的編排應有所差異。低年齡段更加偏重按照單一的目標安排內容,并多以圖片形式呈現課程內容,而中高段則整合多個目標組成一篇課文,且加入更多的文字表述。
三、生活適應課程的教學實踐
注重共性的同時關注個別差異是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為了做到這點,教學設計首先需要對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分析,同時參照個別化教育計劃中的生活適應目標,形成該堂課的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其次,教學設計時應注重基本知識學習和技能實踐操作并重,著重分析該課堂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真實生活情景,以此來設計教學活動。再次,考慮到學生水平與目標的差異,需要將教學知識與技能分解成不同難度層次的細小活動,并為學生配備不同的任務要求。最后,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要從認知和實踐兩個方面入手,認知方面以口頭回答、紙筆測驗為主,而實踐方面則以具體的操作為主。制訂評價標準時應盡量考慮日常生活情境,而不僅僅針對當下課堂,如“洗手”技能的評價方法是操作,標準為“連續3天,飯前會主動洗手”。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通過課堂實踐發現,要上好一節生活適應課,可以靈活采取多樣的教學策略,如情境教學、個別教學、團體教學等,但較為有效的教學策略為情境教學。具體教學時,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創設真實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應考慮每一個學生真實的生活環境,并以他們的生活環境為模板,創設課堂教學活動,甚至直接以真實的生活場景為教學場所。如在《常見的干果——瓜子》一課中,為了達成“瓜子不吃時,能將瓜子包裝袋開口夾住或倒進密封罐”的目標,教師可請學生們吃瓜子,并讓他們練習將不吃的瓜子倒入密封罐或用夾子夾緊袋口。
第二,以生活圖片或視頻輔助教學。圖片或視頻具有直觀具體的特點,符合智力障礙學生形象直觀的思維認知水平,而且圖片或視頻形象生動,信息量豐富,能夠引發學習興趣。在基本知識的教學中,可以多采用圖片或視頻輔助智障學生進行學習。如在《車》一課中,教師拍攝了學生家長的小汽車、電瓶車、自行車和學生上學乘坐的公交車、地鐵作為教學材料,幫助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車以及用途。
第四,多方合作,在不同的情境中教學。一項生活技能往往能運用于不同的情境,且有所變化,所以除了課堂外,生活適應教學還應延伸到其他情境中。這就要求學校其他人員以及家長都參與到教學中來。如在《我會洗手》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能夠達成“飯前會洗手、便后會洗手、手臟了會洗手”的目標,教師可與學校生活教師、學生家長配合,當學生在學校餐廳用餐后、上完廁所后,在家里用餐后、上完廁所后都提醒其按照教學的正確步驟洗手。